【历史】苏州博物馆贝聿铭百年建筑人生的点滴凝结
1935踏上建筑设计之路
贝聿铭的学是在上海读的,他在这里接触到了新的建筑艺术和生活方式,电影成了他获得信息和启发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影片轻松愉悦的美校园生活令他十分向往。1935年,贝聿铭决定到美读大学,顺利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但宾大注重美术,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理论的教学方式与贝聿铭的观念不合。他便转学到麻省理工大学主修建筑工程学。麻省理工大学长爱默生对贝聿铭的影响很大,使他的兴趣从工程学转移到建筑学上,在大学期间,他学了很多建筑设计的科学基础和设计技术,这也正式开启了他的建筑设计之路。
1946图纸上的的博物馆
1940年,贝聿铭于麻省理工大学毕业,并在1942年到哈佛大学追随格罗皮乌斯学,之后又进入哈佛研究生设计学攻读硕士学位。在哈佛大学,贝聿铭有两位良师益友,其一便是格罗皮乌斯,他将建筑与相关学科融合的包豪斯教育理念,以及注重合理性的观念深深影响了贝聿铭;另一位则是马塞尔·布劳耶,他对光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就使贝聿铭对光有了了解,也认识到了光在建筑的重要性。从那以后,贝聿铭将光视为设计建筑时最先考虑的问题之一,也因此获得了光线魔术师的美誉。
在1946年,贝聿铭决定设计一座位于上海的博物馆作为自己的毕业作品。在这一作品,他将极为现代的形式与传统园林相结合,设计出一个为艺术品量身定做的博物馆。作为一个毕业作品,这只是一座纸上建筑。然而,他并不知道,在60年后,他终于有机会在故乡的土地上,将式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技艺相结合,将当年的设想付诸实践。
1967 建筑与环境的完美融合
1967年,美大气研究心是贝聿铭公建筑设计的开端。整个建筑群雄踞科罗拉多州山顶,简朴浑厚的外形塔楼样式的屋顶让建筑与山峰融为一体。为使得建筑融于自然,贝聿铭采用当地石材为建筑原料,将砂石加入混凝土,再用凿石锤进行加工,让其表面露出深粉色。整个建筑看起,就像是从一个巨大岩石开凿而成。也正是这次机会,贝聿铭建筑应该和它脚下的土地融为一体的建筑美学开始逐渐清晰。
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贝聿铭也充分考虑了苏州的人文内涵,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设计了一个主庭和多个庭,布局十分精巧。主庭位于大厅北部,透过大堂玻璃,我们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桥八角凉亭,传统园林的叠石堆山造桥理水,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庭园的竹和树,姿态优美,线条柔和,在与建筑刚柔相济的对比,生了和谐之美。
1978空间的灵活与适应
1978年,美家美术馆馆,贝聿铭完成了其设计生涯最得心应手的项目。馆的展览室可以根据展品和管理者的意图调整面形状和尺寸,有些房间还可以调整天花板,这样的设计极大程度地保证了空间的灵活性。不仅展品如此,对普通观众更是如此,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空间内自由地感受艺术,不会为艺术所累。
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之初,贝聿铭就仔细翻阅过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分类资料,他希望为每一件展品的陈列量体裁衣,做出真正符合苏州符合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苏作玉器文房用品象牙制品等艺术品以精细闻名,体积普遍偏,因而人们更希望在较的空间内欣赏它们。为此,贝聿铭设计了多宝阁式的展柜,将不同大的展品各自放入初步制定的展柜,整体考量,反复调整展柜的黑色框架线的粗细,以实现最佳的展陈效果。
1989建筑不容忽视的功能性
贝聿铭曾说过,我生遇到的最大挑战,也是最大的骄傲,那就是卢浮宫新馆的创作。
1989年,卢浮宫改造项目一期工程完工,包括金字塔边的广场和地下空间。为了让卢浮宫的新入口与原址建筑和谐统一,贝聿铭在原本的轴线上放置了同样对称的金字塔。参观者可以通过开放式电梯从庭下行至新的主入口,可以从四五个方向任意选择一个开始参观。金字塔实际上是为整个卢浮宫提供了一个入口,让几个独立的宫殿统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建筑群,成为这栋建筑的主要入口,也分担了大量的人流。
正如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同样充分考虑到了其功能实用性。新馆建筑分为三大区域,部为入口前庭大厅和主庭,大厅为所有参观者导向并为去所有展区提供通道。
1997不要忘记的过去
1980年,贝聿铭在纽约为欢迎清华大学代表团做演讲。建筑系的学生希望他能讲讲玻璃幕墙介绍最新的摩天大楼的设计形式等,而贝聿铭却告诉他们不要忘记的过去。1997年竣工的美秀美术馆,正是贝聿铭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得到启发,创造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博物馆入口。进入美术馆的入口只有一条路,必须乘坐电瓶车或是步行穿过山隧道,隧道另一头连接着一条横跨深谷的吊桥。进入隧道,就能远远地看到美术馆,似乎走进了武陵渔人无意发现的那个入口。
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位于大厅北部的主庭是让贝聿铭最为煞费苦心的。他以宋四家之一米芾的一幅山水作品为蓝本,借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将巨石劈切成片,通过燃烧,制造出阴影,做出立体的效果,进而调整每一块石头的位置,使石片颜色由深入浅高低错落地排砌于墙前,形成了一幅别具一格的山水画。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营造出了米芾水墨山水画的意境。
2008让光线作设计
2008年落成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以伊斯兰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主体建筑间有一个高达164英尺的穹顶,自然光可随之倾泻而下。博物馆以150英尺高的玻璃幕墙装饰四壁,透过它,便望见波斯湾壮美的景观。贝聿铭先生的这一设计实现了内外空间的交流,阳光打进玻璃进入到博物馆的内部空间,形成了丰富的光影变化。伴随着一天太阳的不同位置,光线在玻璃幕墙上自由地变化着,给这座博物馆赋予了生命与灵魂。
同样,贝聿铭为苏州博物馆新馆屋顶上设计了立体几何形体的玻璃天窗,窗户开在屋顶正,与斜坡屋顶形成折角,使自然光以折射的方式更好地进入博物馆。同时,为了保护展品在展览过程免受光线伤害,他还在玻璃下面加以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进行调节和过滤,充分体现了他让光线作设计的精髓。
2017百岁诞辰
2017年4月26日,贝聿铭先生的百岁寿辰。在这一个世纪的岁月之,他为建筑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苏州博物馆新馆也在去年刚经历了第一个十年,贝聿铭留给故乡的这件礼物已然成为了苏州的地标式建筑。
今天,苏州博物馆,要衷心地向贝聿铭先生说
祝您生日快乐!
因为您,才有了现在的苏州博物馆!谢谢您!
文部分图片自网络